规章制度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规章制度 >>阅读内容
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的供给能力
作者:谢尚果   来源:广西日报 时间:2020-06-16

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的供给能力

  作者:谢尚果

  广西日报2019-04-30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重镇、文化传承的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一深刻论述明确了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新时代高校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全区省级领导和厅级主要负责同志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强调要大力推进创新再提速,加快建设创新型广西,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决定未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积极参与产业技术攻关,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是新时代高校的应尽职责和使命担当。

着力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上出更多成果

  基础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将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尤其是前瞻性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党的十九大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对基础研究提出的新要求。推动基础研究向纵深发展、跨界融合,才有可能产生颠覆性技术和原始创新成果,抢占行业科技的制高点,开辟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目前,我区大多数产业仍属于传统产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新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缓慢。产业转型升级滞后,新旧动能转换艰难,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基础研究积累不够、原始创新供给不足。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更加重视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作用。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原始创新的主战场,在增强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上潜力巨大、大有可为。广西科技创新资源不足,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能四面出击、平均用力,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统筹布局,优化基础研究资源配置,加强对高校基础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瞄准最具备基础、最迫切需要、最可能突破、最具牵引带动作用的重点领域靶向发力、持续攻坚,积极引导高校围绕亚热带农作物、石墨烯、新能源汽车、有色金属及特色材料等优势特色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扎实开展重大原创性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重大科学问题,力争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成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着力在产业技术攻关上有更多突破

  一所高校办得好不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是重要衡量标准之一。高校只有融入地方、协同发展,才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是广西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

  尽管近年来我区高校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技术进步、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高校科研与产业发展对接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滞后,科技创新合力还没有形成,对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撑还不够强。高校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打破“围墙”、走出“象牙塔”、走向大市场,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扎根广西经济建设主战场,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实验设施、智力资源等优势,积极参与产业技术攻关,加快推动技术和应用突破,充分发挥生力军、主引擎作用。

  一是抓好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竞争力。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基础。要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紧贴广西九张创新名片需求,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突出抓好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建设,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一流学科。树立前瞻性思维、变革性理念,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积极培育和增设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专业,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媒体融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民生领域急需相关专业,推动学科群、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加快构建与我区未来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方向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供支撑。

  二是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增强协同意识、开放意识,以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聚焦受制于人的核心技术、转型升级的关键难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合作,整合优势资源,打造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主动与园区、企业、科研机构共建研发基地、产业技术实验室、中试和工程化基地等,组建产学研用联盟,促进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推动跨学校、跨学科、跨行业联合攻关,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攻关对广西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增强产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源源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行业。

  三是加快破除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的制度性障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是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要深化高校科研管理机制改革,下大力气解决好“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一方面,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强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支持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和核心技术产业化,拆掉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市场之间的“隔断”,彻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市场需求有机衔接。另一方面,要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进一步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分配权,充分激发高校科研人员投身产业技术攻关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着力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下更大功夫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要把科技创新搞上去,就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实践充分证明,哪个地方能聚集一流创新人才,哪个地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就会持续涌现,发展就能充满活力、后劲十足。我区落实中央赋予的“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归根到底是靠人才。高校是智力资源最密集、创新活力最旺盛、创新创意最活跃的地方之一,培养人才乃职责所在、任务使然,必须在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上下更大功夫。

  一是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学生是学校的“主产品”,学生培养质量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办学水水的根本标准。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育高质量人才摆在首位,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课堂育人、实践育人、创新创业育人,深化高水平人才跨学科交叉培养,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把创新思维培育、创新素质提升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支持和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加强对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的孵化,在大学校园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着力培养引领未来发展的青年创新创业者。鼓励和支持高校开设产业学院,与领军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三是加强专家和研究团队建设。师资力量是决定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有名师才能造就名校。能不能培育创新型人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关键看有没有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突出“高精尖缺”的导向,紧扣我区重大战略、支柱产业、关键领域需求,大力培养引进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以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重大科研计划和重大工程为依托,加强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加大稳定支持力度,重点资助建设一批专家团队、教授团队、研究团队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着力在科研攻关和创新实践中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为增强科技创新供给能力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作者为广西民族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张萌 胡嵘